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996工作制ICU:马云的福报和刘强东的兄弟+要想致富,就不能光靠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_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近日来,社会都在热议马云关于“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以及刘强东关于“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的言论,也有不少读者留言让姚尧评点此事。

在我看来,不管是加班还是裁员,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这本身没什么值得多说的。真正值得我们讨论的,是这样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的言论为什么会突然在当下成为热点话题?

就在三五年前,人们似乎很少听到关于“996是福报”和“挥刀砍向兄弟”的言论,那个时候大家热烈讨论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以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不说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去追求诗和远方了呢?

一言以蔽之,时代变了!或者更准确地,用韩非子的话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打个比方,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三四十岁的女性逢人就抱怨她老公这不好、那不好,譬如挣钱少还整天忙到半夜回家,既不做做家务,又不管小孩的教育,总之就是一无是处。说得好像是很有道理,说得我们也义愤填膺,于是我们不禁就提出那个终极解决方案:“既然是这样,那你为什么不离婚呢?”

是啊!就是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考量,就是因为她离不了婚,她才抱怨啊!如果是在十年前,是在十五年前,她刚谈恋爱时,知道男朋友原来是这幅德行,她早就分手了。那个时候,她所面临的压力很小,她所拥有的选择很多,因此但凡是她看不顺眼的男性,她就可以果断分手。可现在,她不行,她没法离婚,所以就只能抱怨。

同样的道理,在三五年前那个“想去大世界看看”和“追逐诗和远方”的年代,是不会出现关于“996是福报”和“挥刀向兄弟”的讨论的,因为当劳工发现资本家原来是这幅德行时,他早就辞职不干了。

那个时候,劳动力市场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劳工就比较强势。

于是,高高在上的京东老板刘强东主动要和普通的基层快递员做兄弟。可现在刘强东为什么敢对过去的兄弟动刀了呢?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现在市场上的劳动力已经供过于求,所以我即便砍一刀下去,快递员们又能怎样?他们会同仇敌忾地都不跟我做兄弟吗?

不会的,他们骂归骂,但心里还是祈祷被砍的不是自己,希望能够通过竞争而继续保留和我做兄弟的权力。

在去年《2月5日股市前瞻》中,姚尧写道:

第一,谨慎对待创业创新。

创新当然是好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有创新精神,我所谓的要谨慎对待,意思是说你可以在学习、研究、工作上多创新,但如果这些创新是需要花钱的话,就千万要谨慎。现在回想起来,自2014年底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有可能是逆趋势的螳臂当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理念是好的,问题是要看时机,它应该要在经济的上升期,也就是复苏期和繁荣期提。

我们一直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如何成功,如何如何创造了世界奇迹,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赶上了好时机。

一般来说,1970年代属于萧条期,1980年代属于复苏期,1990年代属于繁荣期,至2007年冲到繁荣的顶点。所以我们现在回头来想,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特别是前二十年,是不是敢于创业的人基本上都挣到钱了?那才是真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为什么?除了当时中国处在城市化初期等特殊国情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的世界经济环境就是刚走出萧条,正式步入复苏和繁荣,所以我们经常会惊讶的发现,偏偏那些没什么文化素质的人赚大钱,原因就在于那是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2008年之后呢?世界经济进入衰退,虽然曾有“四万亿”之类的刺激政策,但你只能改变短期,不可能扭转长期。

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不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了,我们试着想想,有哪一家伟大的企业是在2008年成立的吗?

基本上没有,所有我们现在能想象的大公司都是在2008年之前创立的,2008年至今已经十年,基本上就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公司。

  • 你说小米是2010年成立的,可是2010年的雷军早已不属于“大众”和“万众”的范畴了,他已经很有钱,很有经验,也很有地位了,他只是在功成名就后再追求更高的梦想。
  • 你说滴滴是2012年成立的,可是滴滴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显然不在于他的创新精神,而在于腾讯的大力支持,对吧?如果不是有腾讯撑着,滴滴凭什么一轮又一轮烧钱,打价格战?当年滴滴的竞争者,难道缺的都是创新精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主要还是缺个好爸爸罩着罢了。

为什么在2008年之后很难听到草根创业,而后成长为巨头的?不是这一代人不如上一代人,而是时代变了。

因为经济开始衰退,所以市场根本不容许小企业慢慢摸索着从小变大,一旦有个什么创新迸发出来,立刻就是无数人拼死争夺这个创新的市场,最后就一定会吸引巨头进场拼价格战,拼到最后只剩下两三家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好结果,就是像滴滴那样找到一个好爸爸,可惜爸爸通常只会在一个行业而收一个儿子。

这又有点像人类的繁衍过程,几亿个精子去追逐一个卵子,而最后的成功者只能有一个,其它注定是要成为炮灰的。

在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期,不存在百花齐放的可能,因为市场并不提供百花齐放的土壤。至于最近热议的贾跃亭和茅侃侃,你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上指出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犯了哪些错,可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不该做梦的年代做了太大的梦。

因为整体经济是下行的,支撑梦想的资金就会是极其有限的,你要做梦也只能做小级别的梦,做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梦,而不能轻易去做那种搞不好就会窒息的梦。

如果读者现在有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决心辞职创业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至少要有足够的积蓄,保证家庭日常开销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再拿出一笔就算全部亏光了,老子也不在乎的钱来创业,千万不要在尚有后顾之忧的背景下轻易辞职创业。

第二,尽可能不要借太多钱给别人。

除非对方是生活所急需,或者你已经做好对方不还的准备。如果对方问你借钱的目的是要去创业,你最好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弄得最后钱和朋友都失去了,因为未来的创业之路很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尽可能问别人多借钱。

借钱的目的不是现在急于投资,而是先放着不动,坐等未来经济危机可能爆发时,你有足够的粮草过冬,甚至去抄底那些暴跌的优质资产。借钱的事,必须在危机没有爆发时借,因为真等危机爆发了,就很难借到钱了。

第四,多读书,多读历史书,最好认真研究最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研究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的英雄人物。至于现在台面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书,则基本可以无视。

如今回头来看,当初的预言到现在仍然是成立的,就业市场的环境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严峻了,严峻到连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都需要靠加班减员的方式来增加效益,更遑论一般的广大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大股东拼命地在减持跑路。

在实体经济上,企业主在拼命加班裁员。因此,姚尧依然维持此前关于“无基之弹”的判断,我基本不相信A股市场已经步入大牛市,未来极有可能还会再有一次大的下挫。

订阅号留言:

越来越迷茫,大趋势之下,创新创业如何跟产业结合?

做真正的刚需产业,越是与人民生活真实需要贴近的越好。远离那些“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和“我们一起来改变世界的想法。

姚尧
微信号:yaoyaostrategy


微博@大花花奶奶

老板思考怎么去改变和教育员工,这个思路效率低,一切看似“为你好”试图改变对方的思路,都夹带私货满足自己控制欲。市场上有的是各式各样的老板和各式各样的员工。

效率高的做法是:团队只吸引符合团队价值观的员工,不符合的价值观的员工,不去硬拗评判,不去妄图“教他/她做人”。你有你的996007,我有我的“工作生活平衡”,井水不犯河水,不试图“让对方融入集体”。

很多小老板想不通的几件事,都是因为太抠门,不肯花钱。

  1. 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疲于奔命,没效率。
  2. 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反而留不住人才,学会了就跑了,没效率。
  3. 对员工苦口婆心讲一堆大道理,企图感动对方,拜托人家只是冲钱来的好吗,更没效率。

在效率上应该舍得花钱,人尽其用的同时解决如何分钱。

小老板担心钱分多了利润会少10%,但他们不明白如果公司效率提升一倍,利润也会翻倍。

做企业必须有合作的思维:说得好听点是共赢,说得难听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老板思考怎么去改变和教育员工,这个思路效率低,一切看似“为你好”试图改变对方的思路,都夹带私货满足自己控制欲。市场上有的是各式各样的老板和各式各样的员工。效率高的做法是:团队只吸引符合团队价值观的员工,不符合的价值观的员工,不去硬拗评判,不去妄图“教他/她做人”。你有你的996007,我有我的“工作生活平衡”,井水不犯河水,不试图“让对方融入集体”。警惕用爱发电

@大花花奶奶:我也是坊间原初代财富音频课(作者@布尔费墨 )的受益者,此处应给布老师掌声//@OT-forever:布老师课程里提到抱怨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应该尽量远离爱抱怨的人,不要去抱怨老板不体谅员工,也不要埋怨员工为什么没有卖力干活。世界如此广阔,加入同频的团队,吸引同频的人可以减少很多内耗。


微博@可爱在香港

分享一个有趣的数据。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底部90%的人口收入增长率基本停滞,头部1%的人口收入增长率开始慢慢起飞。看到大家最近都在讨论996。

我想说出售自己劳动时间获得的收益总是有限的,哪怕你把自己的劳动时间改成007,你也只能获得额外96小时的收入。而相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花时间跟大家在网上辩论,获得的潜在收益可能是(996 - 955)x 员工数。

马云也并不精分,谈情怀的时候,当然跟你说陪家人最重要;涉及到切实利益,当然是员工越卖力他越开心。

跟资本家谈论上班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收入并不来自于出售自己的时间,你得到的回应甚至可能是“何不食肉糜?”

要想致富,就不能光靠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而必须通过跟自己个人的时间相关性不高的方式。比如抢银行,不算策划和逃跑的时间,前后可能十分钟就能赚到千万级别的回报。 ​​​​


微博@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这几天,被阿里京东996刷屏了,做科研的同志都笑了,996还值得一提?

好邻居的蛋包饭很好吃:很奇怪的言论,996是资本家剥削,科研是老板剥削,都是被剥削者,一个阵营的,互相嘲什么到底??搞不明白这都什么心态。

-啊喵诗人poete:最搞笑的就是被压迫的阶级内部还要比较谁更受压迫,并以此生发出满足的优越感了。真实的又蠢又坏[可爱]。

Malcolmxx:996的关键不是时间。

苦笑不苦:是钱没给到位[允悲]。


微博@恶魔奶爸Sam

抱怨996的屌丝,最起码有资格有能力工作拿到高薪,深受其苦,抱怨两下制度缺陷而已,

支持996的屌丝,基本都是社会底层,无能力无发展无前途,活着就是浪费氧气浪费粮食,一边蜜汁自信,一边对高薪水羡慕嫉妒恨的眼红,激动的勃起,所以一定要参与讨论社会热点找找存在感。

至于说支持996的领导经理们,这些逼是最坏的,昨天我稍微分析了两笔,待会写篇文章重点写写真实的职场情况。

先定个性:凡是支持996的经理人,菊花估计至少都被通过几千次,放屁都已经没响了,所以藏污纳垢的本事很高超,直肠里至少能装得下两个仓库的黑料。

这种直肠里带仓库的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

这傻逼是法盲吧,公司有个屁自由支持996,违反劳动法了,犯法了知道不。

还tm为什么公司里的人极少有怨言,为什么?

因为你这傻逼耳朵聋了呗,我遇到搞金融写代码996的哥们,哪个出来不是牢骚满腹,全是不满?

我反对996,所以我自己不给996的公司打工,我自己的公司也不996,我做到了,傻逼们天天说什么“那些反对996的人,为什么还要在支持996的公司呆着呢?为何不赶紧着跳槽”到底烦不烦,你他妈逼做过调查?就这么清楚反996的人没跳槽?

不,恰恰相反,现在除了资本家外,基本上支持996的傻逼,就这几种:

1,傻逼大学生,一天班没上过,靠想象力讨论职场热点,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是垃圾,

2,傻逼社会底层,月薪3000左右,工作毫无价值和发展空间,这辈子除了造屎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天天闲的没屌事,凑热闹讨论职场热点,装装逼给自己屎一样的人生找点存在感。

至于像Fan Francis这种精神中国人实属罕见,真tm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自己住美帝享受基础待遇和人权,还非常爱国,动不动就要对国内的热点新闻高谈阔论一番。

我估计他上完厕所都舍不得冲水,一定要盯着自己的大便看上半天,认真感慨自己连拉屎都拉的这么好看。

美国人可就收了神通吧

水手的口风琴:八小时工作制来之不易啊,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拼来的,那些支持996的底层真是脑子瓦塌了。


微博@于帅洋是琢玉郎

马云刘强东人设崩塌是迟早的事情,这是小事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是,我国政府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的996和过去的血汗工厂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意义是绝对不同的:和过去的血汗工厂比,今天的996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更有害的。

今天的996它让劳动力丧失了提高质量的机会,影响了下一代劳动力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996制度是在偷国家财政的钱——劳动力丧失了提高质量的机会,过早的退出劳动力供给,就必须被国家财政养起来。

而马云刘强东等则利用和玩弄财政兜底失业和养老这一制度,在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性过剩时,尽可能的压榨劳动力:即通过996强迫工作,又通过劳动力市场议价能力压低工资,削减五险一金。

这是国家劳动人事当局,必须立刻对996进行遏制的关键性原因。

大中至正的补充:经济治理是复杂的,“阶级斗争论”也已经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在目前这个状态下,解释企业市场行为如何危害了经济增长、市场如何失灵,并建议政府如何管制企业,是建设性的做法。

这里只做了解释性工作,管制建议可以有的条目包括但不限于:1.强制要求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和拓展进行投资;2.形成新型、有效的再教育市场和体系,鼓励新型再教育产业的创新创业。

微博评论:

于帅洋是琢玉郎:高新企业实施996和削减五险一金,就如同当年的山西煤窑的老板们,把利润留给自己,把伤残留给社会和财政。就像血汗工厂的老板们,把利润留给自己,把尘肺病留给社会和财政。996未必显著伤害人的健康,但是伤害了人的竞争力成长,让人必须过早退休吃保险,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于帅洋是琢玉郎:回复@被禁忌的生活:是的,这比生育危机糟糕多了。因为这些人是已经投入大量财政和私人投资才形成了劳动力,如果一定程度的转型和提升,对经济增长来说比新生儿的意义更大、更有保障。

被禁忌的生活:就是34岁强制退休,人提前进入中年危机,使劳动力提前丧失了社会竞争力,失去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劳动的机会,没有给人转型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可以这么理解不?

灯火辉煌917:还在发展中国家,现在搞高福利很难跨过收入陷阱。阿里华为给的工资还不够高?

于帅洋是琢玉郎:恰恰相反,遏制996才是避免不得不过高福利的政策措施。阿里华为给的工资不够高——交的税更不够高,不足以抵消因为他们过度使用劳动力导致的我国未来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损失;也不足以支付因为他们过度使用劳动力,导致劳动力过早退出市场,给政府带来的财政负担。

于帅洋是琢玉郎:再解释一下:这里讲的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也不是公平公正的问题。而是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问题——996拉低了中国的增长效率和质量,甚至会让我国变成失败国家。这是全国人大和劳动人事部应该立刻介入进行管制的议题。

农村青年宋老三:996,将大家带入劳务的恶性竞争。劳动效率与质量下降成为必然趋势。

真太阳黑子一号机:还有一点,让正常执行国家作息安排的企业没活路,劣币驱逐良币。

于帅洋是琢玉郎:我想,在“资本是邪恶的”这种讨论之外,我们的确要有一些有政策指导能力的讨论——政策研究者有义务提供“该不该管、为何该管、该如何管”的答案。马云刘强东会在历史中湮灭的,无非是些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封建领主血汗工厂主而已,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关键的,这仰赖于学界能不能找对问题、答对问题。

夏末秋初75:没明白为什么提早退出劳动力供给,就会被国家财政养起来?退休不是要延后到65岁吗?难道因为生病了就可以提前领到退休金?退休前生病被企业辞退了,国家就会养你?

于帅洋是琢玉郎:因为随着人的年纪增长,如果能力技术更新的不够快,那么其竞争力就不如更便宜的刚毕业的年轻人。这就使得这批人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或说高端劳动力市场。但实际上,如果给这些人一定的继续教育和转型教育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投入),他们会变得对GDP非常有价值,也会收入更好。 ¡评论配图

馄饨大手: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中年失业大军,这对整个国家的更新换代和社会稳定是非常不利的。你可以去问这些企业出来的员工,如果30+岁不转型的话他们将会无处可去

小懒虫吖·:赞同,就像这几天媒体宣扬的一个快递员是隐藏的富翁,一个有钱人不把金钱和精力去创造更多的岗位反而占用掉一个普通人本来可以谋生的工作机会,还宣扬说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真是无知得可怕。

小耳垂哩:我看了这个事儿的第一眼我就觉得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蔑视,隐形富豪可以随意选择职业,可普通人不行。

江南愤青:怎么看创业公司加班问题

微博@归隐的江南愤青

最近关于创业要不要拼命,要不要正常作息等等,又开始两方面激烈辩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几个方面来看。

关于机会

第一个方面,我们作为投资人,我觉得我是一定要要求创业团队最大股份持有者,也就是领头人。给我表现出努力的姿态,当然你不努力也行,业绩出来了,我也无所谓。但是,没有业绩,你拿了我们的钱,海吃海喝,到处玩,不努力,不加班,那对不起,作为投资人,我一定把你列为黑名单。不可能给第二次机会。这个是必须的。如果你足够努力了,还做不好,我愿意给第二次机会。

关于强度

第二个方面,创业团队领头人去要求公司员工执行996等高强度的制度,我个人感觉,这个其实并不是一个规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选择权,要不要加入这样的公司,也要想明白,你没日没夜加班为了什么?为了学到东西有更好的前途,还是为了获得收益。这个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为了自己能学习更多的东西,没日没夜加班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我们能有今天,一定是我们在年轻时候比无数的同龄人更努力更勤奋的结果,所以,我鼓励年轻人为自己多加班,如果你觉得加班学习不到东西,只是为了收益,那么我给你的意见就是哪里工资高去哪里。压根别听创业者的忽悠,公司不是你的,发展的再好,跟你也无关。就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就行,压根也没必要加班。

双向选择

这里就引申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员工,你跟公司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你可以选择公司,可以不加入这样规定的公司,一样公司也可以选择你,不加班,不愿意拼命,也可以不要你。所以,你在选择之前想明白,你有没有的选择,有的选,赶紧走人,没得选就给我憋着,世界说起来很简单,你可以人性得瑟,你也可以肆意飞扬,梦想这个,梦想那个,前提你得有的选。

自我驱动

第四个方面,加班不加班,看上去是规定,但是本质反应的其实是创业团队的素质。一个领导人能否领导一个团队,让团队,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愿意无所畏惧的往前走,让员工发自内心压根也不需要规定的就跟随你,信任你,愿意跟你一起拼命。这反应的其实团队负责人的个人魅力,领导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能力,我这辈子如果能投资出这么一个团队,我会很开心。这样的团队,都是自我驱动的,而不是外在驱动,往往从结果来看,自我驱动的更容易成功。


杨波-thomas:有能力牛逼的人压根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要么有追求努力拼搏,要么享受生活凭自己能力选择一个强度低薪酬也还不错的工作。吵吵闹闹的大概率是能力不够,又想轻松又想多金,祖上也不冒青烟。

个人的成功不在于996,而在于关键时点的命运抉择

微博@月风_投资笔记

大家都在讨论996,我也来凑个热闹,先直接说结论:个人的成功不在于996,而在于关键时点的命运抉择。

1、我是2007年本科毕业的,早在06年秋季应届生招聘季开始时,整个A股市场已经非常火热了,当时整个宿舍楼1/3的同学都在炒股。只是我们是厦大第一批去漳州校区的金融系学生,最重要的实习经历比往届更加单薄,我自己的个人成绩也是平平,因此当时没有挤上券商和基金的岗位,最后去了上海的一家保险公司,做精算数据处理和上市办的相关工作,也算和投资研究沾点边;

2、也就是说,从本科毕业开始,我就错过了同龄人人生的第一次康波,6124点的绝对牛市。那时公募基金的前台都能拿到大几十万的年终奖金,07年刚入职的应届生半年也有20来万的收入(2007年7月-12月),要知道07年北京四环外的房价还有不到一万的;

3、但是风水轮流转,马上大家就迎来了2008年的大熊市。公募基金收固定管理费还好点,压力最大的其实是去券商的同学,考核压力马上就上来了,好几个本科同学后面又无奈辞职去考研了。类似的情况是前两年才入职银行的应届生,许多都被存款压力逼得离职继续求学;

4、读者您以为读到这里,故事就会逆转了?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其实保险公司2008年也普遍投资巨亏,加上2008年还有一个黑天鹅事件对整个财险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08年初的特级“雪灾”;

5、我当时在的财险公司,2007年已经被恶性车险杀价压垮,2008年更是承保+投资 双巨亏,连偿付能力都出问题了。上市办的工作肯定是做不下去了,那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和焦头烂额的分公司打交道,算业绩指标。真的,年纪可以当我父亲的分公司老总和你打电话,在业务分解指标上讨价还价,没有很多人想象的总部人员的趾高气昂,而是深感各有不易,人生苦短;

6、2009年,这家上海的保险公司被中部一家国投平台给收了,人员出现了大换血。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看起来丝毫没有希望再上市的财险公司,最终还是在A股通过非常规手段上市了。那时我也觉得继续呆着没什么意思,就离职去考了北京的研究生,还是计划毕业后继续做精算的工作;

7、2011年的暑期前,某家后面大举扩张的保险公司来我就读的中财招实习生,那时主要还是保险主体公司投放了一堆实习需求,也是我去招聘会的初衷。在那个慵懒的中午,招聘台子后面的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资管公司也招实习生”;

8、事后我才知道,这家保险资管公司5月份才刚刚正式成立,所有的业务都刚刚开展,对人的需求很高。但是确实时间很紧,所以领导只来得及和HR说一句”我们也要人”,然后就用那种方式写到了小黑板上;

9、其实这里我已经萌生了换职业方向的想法,原因是当时的保监会吴主席,对于保险牌照的审批是非常谨慎的。而精算这个职业在中国非常年轻,当时许多总精算师、精算责任人、部门领导,都只有30岁出头的年纪,精算师本身又是一个可以干到70岁的专业性(Professional)职业——职业天花板我一抬头就能看到;

10、于是我一咬牙,给HR小姐姐忐忑地递上简历,说我想应聘资管公司的岗位,什么方向我都可以接受!至今,我依然记得小姐姐疑惑的表情:你是保险精算类专业的啊,为什么要投资管呢?

11、读者朋友您以为我这里终于要走上人生巅峰了么?哪有,我错过了我人生的第二次康波。因为就在决定转向投资的5个月后,2011年10月,保监会的新主席上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保险牌照大发放。2011年全国还仅有120家保险公司,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翻到了200家。许多保险公司还在排队等着成立,精算师自然供不应求。许多和我同龄的精算师,都快速走上了新保险公司的核心岗位,甚至担任精算责任人等高管,或者在大保险公司担任大区(比如华东区、华南区)精算负责人;

12、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投简历时说“什么方向都行”,其实我最后去暑期实习的岗位是固定收益,因为我的简历不够行业研究的要求。——2011年前后,债券还是一个屌丝行业,大家更愿意去做股票行研;

13、我当时的研究方向是看宏观利率,为此恶补了很多知识,现在的宏观底子是当时打下来的。最后表现非常不错,拿到了Return Offer。不过在后面拿正式Offer时,我仔细反思了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我和领导申请了行研岗;

14、这里的故事开始要龙傲天了?开玩笑,我错过了我人生的第三次康波。因为2011年底以后,债券市场迎来了一轮最大级别最长周期的大牛市,而且是国债利率上行但信用利差明显回落的个债型行情(因此需要主动配置能力)。当时债券基金经理紧缺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刚毕业两年的大基金债券研究员,很轻松就能被猎头挖去中小基金公司当基金经理,现在公募基金的研究员看到应该会吐血吧;

15、保险资管正式入职后,我终于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康波,但即便如此,这个康波和大家也是逆向而又罕见的。我是精算出身,自然是从非银板块开始看公司,最后Cover整个大金融板块。但是在2012-2015年,是创业板的大牛市,和我同批的其他金融研究员,基本上都被迫转方向或者被供给侧改革了。——但是当时公司非常重视金融板块,我反而被保全下来了,甚至有了表现的机会;

16、后面就是内部业绩考核、逐步覆盖新行业、最后管账户这样标准化的经历了。对了,我之前还错过了某个收入非常高的信托的机会,那时正好是房地产信托的爆发元年,整个行业的规模4年从万亿暴增至十万亿体量。

17、其实我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总结一下的话:

第一,别听他们说什么996对年轻人很关键,关键节点还是在于人生重要方向的命运抉择;

第二,为什么国外阶级固化,是因为Old Money能给孩子们指路,不会出现“18岁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要选专业、24岁什么都没经历过的年轻人要选工作”这样瞎猫碰死耗子的情况,以我为例,咱们这代人基本靠碰和蒙;

第三,中国最大的机会,在于人生康波的轮动频率是别人的3-4倍,所以“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注定人生机会第一次只能在2019年出现”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对个人而言其实没那么适用。以我为例,毕业10多年,已经错过4次人生康波(6124点绝对牛市、精算行业底部反转、十万亿信托爆发、债券最大最长牛市),但是咱们接下来抓住一次,也还不差;

第四,不要因为错过一次人生康波而苦恼,换个姿势准备迎接下一个;

第五,和股市一样,不要去人太挤的地方,逆向思维很重要,无论债市牛市、精算反转、信托爆发、周期股供给侧改革、茅台塑化剂,都是类似的案例。我当年毕业时,P&G(宝洁)玛氏和四大会计所在应届生眼里如日中天,现在都完全反过来了;包括2000年前后移动从电信分家出来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中移动会成长为如此巨兽。

选好方向了,996才是有效手段,不然仅仅是浪费你的生命。别忘了,大部分人之所以能成功,还是靠坐中国经济这个电梯上来的,不要太过于迷信油腻老男人。

与大家共勉。

月风投资笔记
微信号:yuefenginvest
功能介绍:——让我们一起慢慢看清这个世界。—— “80后最具潜力私募基金经理”、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前大型保险资管投资经理的吴悦风开设的投资研究分享平台。不代表供职机构的观点,不构成对任何投资者操作决策建议。


硅谷没有996

来源 / 硅谷洞察(ID:guigudiyixian)

划重点:

  1. 谷歌加班不严重,甚至很鼓励不加班,但要求员工7*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有问题就要随时解决问题。
  2. Facebook工程师称,加班“并不罕见”,Facebook的文化“提倡自我管理”,工作日有时也会回家加班一、两个小时,但从来都是因为自己自觉自愿。
  3. Uber“看到员工加班,既不鼓励、也不会不鼓励,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任务完成就好。”
  4. 硅谷大科技公司的初级、中级员工们并不是从来都不996,而是加班与否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996,最近都热的烫手了!所谓996,即“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而且一周工作六天、周六也要工作”的现象。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码农们因为996义愤填膺,甚至在Github上发出了996 ICU的怒吼,以反对996工作制。

那么,硅谷是不是从来不996呢?

先让我们看一个最近在硅谷华人圈流传的关于请假的段子,这假条翻译过来就是:

“老板,我要请假,因为这周是高尔夫大师赛周!!

你当然可以给我发邮件。但是我可能就不回复啦~

周一见哦!

除非...老虎伍兹赢了,

那我会需要再多一天假缓缓。

祝好!”
请假请得如此潇洒而美好,是真的吗?同为科技中心,硅谷的程序员加班的节奏是怎样的呢?硅谷真的从不996?

加不加班无所谓,自己有选择权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小探问了硅谷几家大公司的中国员工(文章中全部隐去姓名),这几家大公司都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各自领域的第一第二,比较有代表性。

首先说说老大哥Google和Facebook。

在Google的这位同学是这么说的:Google“加班不严重”,甚至“很鼓励不加班”。当然,也不是说从来不加班。加班的人“主要还是自愿加班”,但“要是on call起来,那就不是996的问题了,而是24*7”,也就是随时待命,只要有问题就要随时解决问题。所谓on call,就是随时待命的程序员,好比互联网公司里的“值班医生”一样。

那么,在各方面都越来越能和Google抢一杯羹的社交巨头Facebook,又是怎样的呢?

一位任职于Facebook的工程师告诉小探,在Facebook,加班“并不罕见”,“尤其是年轻单身贵族”(或许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湾区有大量单身男码农找不到女朋友了……),但Facebook的文化“提倡自我管理”,比如他就向小探透露道,工作日有时也会回家加班一、两个小时,但从来都是因为自己自觉自愿地想把事情做完,并没有任何人要求或暗示他加班。

如果说Google和Facebook是成熟稳定的大公司,员工可以享受公司成熟而带来的稳定,那么在像是共享出行领域的巨头Uber、Lyft这种更年轻、体量也更小的中型公司,又是怎样的呢?

一位Uber工程师告诉小探,他早在2014年就加入了Uber,算是很早加入Uber的员工。他眼中的Uber以201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14~2016年的前半部分,Uber工作非常繁重、节奏非常快、对员工要求非常高;而2017年及以后的Uber则“一片祥和”,而现在的Uber和14、15年的Uber相比“已经是两码事了”。

在硅谷,Uber文化一度是出了名的“硬”,但据这位员工透露,Uber文化早已温和了不少。至于要不要逼着员工加班?Uber现在则是抱着“看到员工加班,既不鼓励、也不会不鼓励,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任务完成就好。”

而且,这工程师认为,有时甚至“有点人浮于事”了。

这……怎么说?

原来,Uber作为一个即将上市、尚未盈利的年轻公司,虽然有些组非常忙碌,但同时却已经有了很多“养老组”。养老组愉快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11点左右开始陆陆续续到办公室、吃午饭、下午4:30开始打台球,打到下班,5:30就人都不见了——下班了。当然,这样的环境也让一些更想挑战自己的员工心生离意。

而任职于Uber的竞争对手Lyft的一名员工告诉小探,Lyft也不会996,只会1065——即上午十点工作到下午六点,一周工作五天,而且“回家后基本不工作”。

对于Uber和Lyft来说,老牌巨头雅虎,在硅谷都快成爷爷辈了。一位在雅虎的员工告诉小探,以他自身经历来看,雅虎“没有996,而且也不太鼓励加班”,如果下班后在办公室待晚了,老板还“经常劝我们回家”,甚至有些组“周五下午就开始喝酒、桌游、打电子游戏”。

当然,和上文提到的其他大公司相似,雅虎有时候老板或员工也会晚上自己在家加一些班,做些工作,不过这“完全是个人行为”,晚上工作、周末工作“很不常见”。

这么看来,硅谷大科技公司的初级、中级员工们并不是从来都不996,而是加班与否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下班时间一到,不论你是想回家遛娃遛狗、还是出去会友吃饭、或是再工作一会儿,怎么选择都没压力,也并不会有人因为你的选择而对你另眼相看。

不996,如何知道谁才是好员工?

为什么硅谷公司不强迫加班?道理很简单:因为加班和工作质量没啥关系。

那么,程序员的工作成果究竟要怎么衡量呢?

硅谷不少公司通过给员工设立阶段性目标,而检验工作成果,比如Sprint和Quarter Goal。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只要到期后看下是否完成目标即可——当然,设计目标时,也应按正常工作时间的前提设立目标,而不是建立在996的基础上、订一个只有996才能达到的目标。

小探和硅谷一位创业者谈及996现象时,这位创业者提到,他认为996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老板想让员工证明自己对工作的上心与专注。这种感情他可以理解,但鼓励、甚至硬性要求员工996的手段他无法赞同,因为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笨拙”的衡量方式。与其比谁下班更晚,不如一切以工作成果说话。因此,他虽然自己工作较多,但从不要求员工也不分日夜地工作。

另一位受访者也提到,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工作效率,能达到一个入门程序员的10倍、甚至100倍。在这种情况下,按时下班的优秀程序员,和用了很多天、天天加班才完成同样工作的入门程序员相比,说前者不如后者为公司带来的效应大,显然不正确。换言之,程序员不是流水线上计件生产的工人,996不等于更多有效代码、功能、产品。

而疯狂加班,很可能适得其反,降低工作质量。

一位受访者表示:“写代码需要讨论、设计、测试等等,这些都需要精力充沛。连续加班状态下,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写出来的代码bug就会很多,很多设计、测试工作也会糊弄过去。我认为,哪怕少写一点,也不要写一堆很糟糕的代码上去——而加班的结果往往是产生了大量低质量的代码。”

更糟糕的是,盲目加班可能产生的无用功,有时还不止是几行糟糕代码那么简单。“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说一个头昏脑涨、疲惫不堪的程序员顶多“贡献”几行如天书般的代码,在全员996、不当“三类人”的文化下,更高层的加班也可能带来破坏力更大的后果。

该位受访者为小探举了个例子:假设某产品经理拍拍脑袋,想到一个主意,一声令下,组里的程序员们加班加点两个月做出来了...这就很好吗?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是,这个产品用户根本不需要。程序员们数月来的加班,反倒成了对公司巨大的浪费。

更何况,国内有些科技公司的加班,反而是对技术和管理上欠缺之处的无奈弥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Google、Facebook为代表的硅谷顶级科技公司正是因为基础架构等基本功夫做得好,才解放了生产力,让员工可以使巧劲、多出活。就像知乎上一位作者所说:

知乎作者L-Jay回答,版权属于原作者

因此退一万步说,即便完全置员工感受于不顾、纯粹站在公司角度考虑问题,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应在确保加班=正向收益的范围内让员工加班。如果形式化下的996给公司带不来任何收益、甚至边际效应为负,还一股脑地让员工996,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硅谷,到底哪些人在自愿加班?

看来在硅谷的科技公司从业者里,不加班的是大多数。那么,加班的少数人都是谁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不论是Google、Facebook还是其他所谓硅谷“养老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从前到现在、从老板到员工,从这个组到那个组,统统从未不加班的。

我们上文采访的几位,都是在公司成熟、稳定后加入的,除了2014年加入Uber的那位工程师,其他人看到的,更多是公司“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那一面,而未经历过创业初期打天下的风雨飘摇。他们今天能感受到的“不加班”,是团队创业时挑灯夜战的结果。所以直到今天,不论硅谷还是国内的创业团队,别说996,711甚至007也很常见。

小探采访的一位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是一家独角兽公司的前十名员工,他见证了公司从不到10个人到成为独角兽、公司被收购后的全过程。他说该公司创始人在创业早期一天的日程如下:

早上7点醒,躺床上盯着天花板抽支烟(此举有火灾隐患,读者切勿模仿),然后跳起来冲个澡、“疯狂敲代码”到深夜,中间随便吃点饭,每天大概工作15小时左右,全年无休。

若干年后的今天,该公司的员工也是准点下班,下班晚了HR还要催,而该创业者在公司被收购后,也已过上了全球四处头等舱旅游、寻找身心宁静的生活。他也不用再苦苦追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了,因为…不用工作了。

但就像上文提到的Uber、雅虎一样,该公司也面临着虽然条件越来越好,但文化却越来越“软”、人浮于事、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说,硅谷的企业文化也并不完美。

某科技公司的户外健身区域位于泳池边。图自Business Insider,版权属于原作者

另外,除了公司阶段的不同,加班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处位置,一些公司管理层的确会比员工更容易加班——而不是更轻松;此外,不同的组工作强度不一样,因此员工需要加班的可能性也大不相同。

可见,硅谷公司里加班的员工也不少,但还是那句话:

第一,自愿。员工应该有选择996与否、且不因工作时长本身受到老板指责的权利;

第二,给够钱,让员工加班有动力。也就是说,你既可以选择多劳多得,也可以选择正常劳、正常得,只要劳有所得即可。当然,如果工作结果达不到要求、少劳多得,或者出工不出力,那被开掉显然是正常的。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啥?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无法通过工作而让自己和家人更享受生活,是员工与雇主双方的共同失败。所以,比谁工作时间长、强制996,既没意义,也不值得被歌颂。


996工作制ICO:马云的福报和刘强东的兄弟+要想致富,就不能光靠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_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阿里巴巴996PUA

分享到:更多 ()
靠谱免费最好的手机挖矿app推广 炒币圈交易所注册链接 手机挖矿微信群联系方式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