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资源分享
追寻中本聪先生的脚步

气候变暖对中国影响:中国西北气候变暖是好事?(竺可桢气候变化研究)气温与国运_9月20日股市前瞻@姚尧

日前,新华社发了篇文章,标题是《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文章先是列举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细节变化,如一位长期往返于兰州市区与机场间的司机发现:“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又如:“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接着文章用一些科学数据论证,中国西北确实是在变得又暖又湿,具体就不再罗列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上网搜这篇文章。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谈一谈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谈清楚,我们又需要拆分成三个小问题来谈。

  1. 全球气候是不是在变暖;
  2. 全球气候是不是会越来越暖,变成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3. 全球气候变暖是否真的是人类的大灾难,甚至会导致地球毁灭。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很简单,全球气候是在变暖。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现在很多有心人士,正通过各种方式让民众误以为答案也是肯定,以便其牟取私利。但事实上,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

1972年,竺可桢先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题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网上很好下载,读者有兴趣可以找来读读),在这篇文章中,竺可桢先生根据各种方法推测出过去五千年来中国气温的变迁走势。后来,又有学者根据竺可桢的推测,将其用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如下(与竺可桢图略有差异):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最近一百年来的气温确实是持续上升的,这印证了我们此前的第一个问题。

可即便如此,现在的气温还处于历史平均值以下。既然如此,那你又怎么能推断气温会永远上涨呢?你至少也得等它创出历史新高再这么说吧?

同样的道理,既然历史上的气温曾经比现在高出很多,地球都没有毁灭,那你又何必现在就杞人忧天呢?

事实上,至少对于中国人来说,气候变暖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好事。

通过上面这张图,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次气温的高点,往往对应的都是盛世,每次气温的低点,往往对应的都是乱世。

我们从左边开始看,第一个高点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大盛世“成康之治”,具体时间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成功,建立周朝。

前1043年,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即位,武王之弟周公辅政。前1021,成王去世,其子康王即位。前996年,康王去世。

此后,气温一路下降,至公元前800年前后,周朝局势动荡不安。到了周幽王执政期间,内外交困,天灾不断。

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周朝,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覆灭。周幽王死后,其子平王即位,次年迁都洛阳,历史进入东周。

进入东周之后,天下依然不太平,用左传的话说,叫作“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于是,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强势崛起。具体来说,齐桓公的在位时间是:前685-前643年;晋文公的在位时间是:前636年-前628年;楚庄王的在位时间是:前613年-前591年,正好就是上图中气温的第二个高点。

对于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间的差别,很多人感觉不是很明显,以为就是增加了两个强国而已,其实这是大错特错。霸,在古代与“伯”是通用的,五霸的本意就是五伯。那什么叫做“伯”呢?伯是古代的排行,所谓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像刘邦的本名叫刘季,他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所以,五伯就是五个大哥的意思。中国古代讲究家国同构,周天子就是各诸侯国的爸爸,可现在这个爸爸能力不行了,不足以领导大家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大哥就站出来领导大家。大哥一方面尊重爸爸的地位,一方面领导弟弟们对付外敌,这就叫尊王攘夷。可到了战国七雄的时代,这些弟弟们不但眼睛里不再有爸爸的存在,而且也互相不承认别人做大哥,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因此,图上的第一个气温高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爸爸的美好时代,结果被一波气温大跌给毁了。第二个高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哥的美好时代,又是被一波气温大跌给毁了。伴随着气温下跌的,是天下越发动乱,礼乐日益崩坏,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气温下跌的趋势止住。而就在这段时间前后,历史上出现了两场大的战争,先是在前277年,秦将白起攻入楚国郢都,焚烧楚王祖先的陵墓,迫使楚国将都城从今湖北江陵迁移至今河南淮阳,至此秦国统一天下最强大的对手事实上已经不再构成威胁。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使得最后一支能够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力量近乎全军覆没。秦国统一天下已经不再是悬念,问题就只是时间问题。

在前270年左右止跌后,气温出现了一波强劲反弹,这波反弹的高点在公元前50年左右,而这正是秦汉帝国的最高峰。具体来说,汉武帝的在位时间是:前141年-前87年;汉昭帝的在位时间是:前87年—前74年;汉宣帝的在位时间是:前74年—前49年,汉元帝的在位时间是:前49年—前33年。也正是在汉元帝执政期间,陈汤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喊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原文是:“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说:“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要让他们明白,对于那些胆敢侵犯我们强大汉朝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必定会将其诛杀。”

陈汤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那一刻,正好就是秦汉帝国的最高峰,之后伴随国力日益下滑的,是气温也在日益下跌。或者换句话说,伴随着气温日益下跌的,是国力也在日益下滑。到公元一世纪左右,气温出现了一个小反弹,而这个反弹正好就是东汉建立后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具体来说,光武帝在位时间是:公元25年—57年;汉明帝在位时间是:公元57年-75年;汉章帝在位时间是:公元75年-88年。反弹结束后,气温继续下跌探底,国力也在继续下跌探底,再后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外戚干政,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入京,三国演义。这波气温一直下跌到220年左右才见到最低点,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主要有: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同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随即废汉自立,定国号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仍为“汉”,随即出兵伐吴,在夷陵之战被陆逊击败。223年,刘备去世,其子刘禅即位,诸葛亮总揽朝政。226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

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可真要等到魏国和蜀国正式成立,其实书都已经写完三分之二了。在三国成立之前,天下诸侯都还是希望能由自己来一统天下的。等到三国相继成立,则除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外,绝大多数人都已经默认三足鼎立。天下的分裂至此达到极致,之后伴随着气温上升的,是天下逐步走向统一。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们就不再细推了。总之,这波气温上升周期极长,历经晋朝统一、南北朝分立、隋朝统一、大唐盛世、五代十国,直至北宋的仁宗时代(1022年-1063年达到顶峰)达到顶点,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历史学家将宋仁宗称作是当之无愧的有道明君,将其治理下的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可就在这盛世的繁华之下,帝国的隐忧已经逐渐浮现,所以就有了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再往后就是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于是,伴随着气温逐渐下跌的,是宋朝的国力日渐衰退。先是北宋被金国灭亡,最后连江南半壁也保不住,南宋被蒙元灭亡。元朝末期,气温见到低点,随后出现强力反弹。伴随这波反弹的,是明朝的建立,并在1500年前后达到顶点。当时正值明孝宗弘治皇帝执政时期(1487年-1505年),史称“弘治中兴”。再往后,就是伴随气温下跌的国力日衰,内外交困,战乱频发,直至1644年先是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又被满清入主中原。再往后,气温又逐渐从底部爬升起来了。

当我们追踪完这三千年气温和国运的变迁史后,你就会明白,气温升高首先它并不可怕,其次它符合周期规律。

更关键的,它与国运上升是亦步亦趋、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相信未来中国有一波趋势向上的国运,那么气温应该还会不断攀升。

或者反过来说,气温不断攀升,会有助于中国下一波趋势向上的国运。

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至于气温和国运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改天找机会再跟大家说。


订阅号留言:

徐昊

温度低影响粮食收成,而百姓吃不饱才是造反的第一等原因。执政者最怕民无立锥之地,其实就是老百姓吃不饱,只能到处乱窜,去吃得饱的地方,聚集得多了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社会极其不稳定。明朝小冰期时期陕西粮食歉收引起的的流寇造反(李张)都是断送国运的流民,不然凭借自身的修复能力,还是有可能重新步入正轨的。


姚尧
微信号:yaoyaostrategy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

分享到:更多 ()
靠谱免费最好的手机挖矿app推广 炒币圈交易所注册链接 手机挖矿微信群联系方式

来评论吐槽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快手号:神吐槽shentucao

交易所地址更多手机免费挖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