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正部级和他的实话
长期关注我室的读者,应该很熟悉张国宝这个名字。他曾经担任过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也是国家能源局的首任局长。
我曾在往期的书单里推荐过他的那本《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也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一个部长和他的超级工程》。
虽然正部长级的官员有许多,也不乏出书的,但张国宝同志是别具一格的。
我想,一个是因为他的角色,多年负责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是诸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工程的“操盘手”之一,见证了中国一路成长为“基建狂魔”的过程。
再一个,我感到更主要的,他身上代表了那一代技术官员的典型形象。
图为2001年1月,张国宝向邦国同志汇报洋山深水港论证情况。(图片来自《筚路蓝缕》一书)
所谓技术官员,我认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真实想法表达。这个特点落在他们所写的书里,就是比较能说实话。
说实话,就比说套话、车轱辘话生动有趣多了,有个性多了。
那本《筚路蓝缕》因为讲述了众多“世纪工程”的决策建设内幕,也由于其鲜明的个性,出版后好评如潮,成为市场上同类读物中的畅销书、经典书。
当然,传达室在这里面也作出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可惜,张国宝先生因病在2019年去世了。我每次翻阅《筚路蓝缕》时都会感到遗憾:他肚子里应该还有好多东西呀!
不过,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
今年国庆节前,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告诉我,张国宝主任的一本新书已经编辑完成,即将出版。
原来,在他去世后的几年里,“筚路蓝缕”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他的许多未刊稿和过去零星发表的文章被搜集整理出来,集结成书。
我这次从编辑老师那里得知,张国宝的这些文章,是他用自己的老款华为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是用手机在写作。
新书被命名为《光辉历程:中国发展改革40年亲历与思考》。前一本是“筚路蓝缕”,后一本是“光辉历程”,一前一后互为姊妹篇。
上周,编辑老师将刚刚印制出来的样书寄给我,我用周末两天时间看完了。
我捉急地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一本书之所以能吸引一个人,除了讲述的内容,很重要的就是字里行间要能见到作者的个性。有个性,才能完成人与书的对话,才能构成阅读体验的完整闭环。
这本《光辉历程》的书名虽然有点大、也有点正,但它的字里行间,确实活跃着这位国宝同志,既执拗倔强又机智灵活的脾气性格。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手机写作的缘故,读他的文章有时感觉像在读朋友圈一样。
比如,他说自己一直很想去欧洲一些国家看看,有一次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申办世博会),却被另一位高级干部“捷足先登”。
国宝同志也是实话实说:
这是一个肥差。
像这样的“段子”,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愿意写进书里,把它们公开出来,哪怕自己已经退休了。
这让人想到不久前出现的一个热搜,叫“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很少发朋友圈”。
我看到这个热搜,一方面感到理解,一方面感到不理解。为什么在体制内,就一定要把自己的个性完全封闭起来呢?
而在书中一篇《中国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如人意》的文章里,他直言道:
我觉得后来信息产业部对集成电路的重视是不够的,当然国家计委等部门也有责任。
再比如,他当年去参观诺基亚,向对方提出担不担心被苹果超过的问题,诺基亚的总裁很自信地认为苹果竞争不过诺基亚,国宝同志竟说了一句:
不是你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
那一次谈话,算是“得罪”了诺基亚一下,惹得对方很不高兴。
国宝主任要“挑战”别人,他自己也会被“挑战”。
他退下来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某位核电方面的“专家”,就他在任时的政策进行了当面的严厉指责。
国宝同志或许有些不满,因为他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但他在书中依然表达了自己的大度:
我相信,如果当时我还在位,他也不至于会这样。我已经是一个退休之人,只要实事求是,并不在意听到各种批评指责。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所谓的体制内也不是一片静水,即便做到了正部级,也要应对质疑和纷争,甚至是更多的质疑和纷争。
在质疑和纷争中,在许多复杂的协调和拉锯过程中,如何把事情圆满地处理下来?
我想,不是遇见事情就缩头、就绕道走,而是秉持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感到这是读完张国宝,所得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这个经验不管是体制内外,不管是面对谁,哪怕面对的是“铁血宰相”。
书中讲到一件事,说是在建设镇江到扬州的润扬大桥时,朱总理介绍了林杨公司为大桥做咨询。
家公司当年曾帮助上海建南浦、杨浦大桥,比较有经验。
结果,江苏方面和林杨公司由于意见不统一,闹掰了。朱总理知道后很生气,安排张国宝协调处理。
一边是总理介绍来的机构,一边是一个省的交通厅,这很难办啊。
结果,国宝同志经过调研之后,觉得应当尊重省交通厅的意见。在国务院汇报时,他“心里很忐忑”,忐忑也如实讲述了自己的意见。
当然,朱总理也是讲道理的,同意了他的意见。
图片
张国宝同志和朱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图片来自《筚路蓝缕》一书)
大桥设计好之后,还有个插曲,名字迟迟定不下来。如果按照传统命名规则,从镇江到扬州,就应该叫“镇扬大桥”。这就不太顺耳,把扬州“镇”住了怎么行?
这时,国宝同志就大胆提出叫“瓜洲长江大桥”好了,“楼船夜雪瓜洲渡”,大桥所在地就是以前的瓜洲渡。结果,可能因为大家不喜欢“瓜”,他的意见被否了。
这篇关于大桥的文章,虽然很短,我还涨了一个姿势。
就是由于当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没有预见到未来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净空高只有24米,这个高度也被长江上多座大桥沿用,以至于后来的万吨级以上轮船无法通过,使得长江的航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这个细节让人体会到,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承担规划审批之责的官员们,他们的水平、眼光、前瞻性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搞不好的话,影响多少年多少亿啊!
从这个角度说,像张国宝这样杰出的技术官员们,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能够让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只重要力量。
图为1999年江苏田湾核电站开工,张国宝(中)和原财政部副部长高强(左二)等。
在这部书里,出现了众多工程师背景出身的技术官员的身影,也写到了多位如今耳熟能详的实干派企业家(任正非、王传福等),实际上是以张国宝之眼,写出了一部改革开放的人物群像。
看着看着,嘿,怎么这个人出现了,怎么他们也打过交道。
这些人物,在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中留下作为与痕迹,实在是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的又一个幸运的结合。
岁月留痕这个词,也是书里的又一篇文章的标题。
这篇文章里,张国宝回忆道,当年他的老领导调任劳动人事部长,想让他一同去。
我想,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一般就选择跟老领导走了。可张国宝一想,他从未搞过人事,还是留在计委更能发挥专长、干大事。他为此曾征求过岳父的意见,他岳父说:你想干大事的话,还是留在计委。
于是,他就拒绝了老领导。书里提到这件事时,就有一句:
我是一个技术干部。
传达室
微信号
chuandashi123
功能介绍
提高知识水平,增长人生经验。
https://mp.weixin.qq.com/s/YwU3W62TGN28wZrMHNcvaw